家长必读:0~12岁孩子的“害怕清单”,藏着孩子心理健康的密码
原标题:家长必读:0~12岁孩子的“害怕清单”,藏着孩子心理健康的密码
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科普文,说的是0~12岁孩子的“害怕清单”。
其中有一些,比如,宝宝会害怕自己拉出的便便;
会担心入室盗窃的小偷与床底下的怪物交朋友来谋害自己……
很多妈妈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:孩子怎么会怕这个?
你家孩子有害怕的东西吗?
一起来看看吧,其中可能藏着孩子心理健康和幸福成长的秘密。
0~2 岁
怕大的噪音,尤其是突然的大噪音(比如,暴风雨、吸尘器、搅拌器、吹风机、烟花、气球爆裂、警报器、马桶冲水等的声音)
怕与你分开(失去身体、视觉和听觉的接触,以及分开)
怕陌生人
怕穿特殊服装或戴面具的人
怕虫子、狗、鸟等动物以及体型庞大的动物
怕便便(那可是自己拉的)
怕洗澡(担心浴缸排水会把自己被吸进去)
怕任何超出其预测和控制能力的东西(可预测性会给孩子一种控制感,任何不受控制的东西都会让孩子焦虑不安,比如,他想要一块饼干,而你掰成两半给他,他可能就会大哭)
3~6 岁
怕与你分开(也怕父母分开)
怕动物(与之前相比,对不可预测的生物,孩子会多出一些奇妙的想法,比如,它可能会抓我的眼睛,会咬我手指等)
怕怪物、鬼魂、女巫,怕坏人(担心床下住着怪物,担心小偷与床下的怪物交朋友来伤害自己——想象力蓬勃发展,又很难说清现实与想象的区别,成长好辛苦啊!)
怕黑(会把黑暗中的阴影想象成怪物)
怕迷路
怕做噩梦
怕影视、书中恐怖的主题
怕老师生气或失望(孩子不太明确学校的规则和期望,会担心不小心犯错)
怕生病或受伤
怕天气变化(暴风、雷雨、闪电等,比如,闪电可能意味着天空着火了)
7~12 岁
怕黑(怪物、女巫、鬼魂、阴影)
怕被单独留下
怕生病或死亡
怕自然灾害
怕考试
怕被同伴拒绝、嘲笑
会担忧社交和未来等成长主题,也会通过迷信的方式来预测未来,以减少自身的担忧。
你可能会担忧: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害怕的东西?孩子害怕这些正常吗?
首先,明确地说:
恐惧是生活的正常部分,孩子在童年的某个阶段害怕特定的事物是很正常的。
比如,婴儿害怕陌生人(陌生人焦虑);幼儿害怕分离(分离焦虑);4~6 岁的孩子害怕「假想」出的事物等,都是正常的。
而且,这些可能都是进化给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。
我们大脑中有个处理感觉和情绪的组织叫杏仁核,与恐惧情绪密切相关。
人在面临危险、感到恐惧时,杏仁核和相关的神经网络就会被激活,让我们的身心同时进入高度警觉的状态,以便随时应对可能会发生的危险——在恐惧面前,我们会迅速启动体内的「自我保护」系统。
美国学者丹尼尔·平克称「杏仁核是大脑的警备部,永远都警觉着有关威胁的信号」。
听起来似乎挺复杂的,怎么才能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,也觉得害怕是正常的呢?
讲故事!
国外有位妈妈的做法就很赞!
她跟孩子们说,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「报警系统」,暴风雨、蜘蛛、蛇、万圣节服饰……都会触发这个装置,让我们感到害怕。
它有点像我们家里的「烟雾警报器」。当发生火灾时,警报会提醒我们注意安全。但有的时候,比如我们煎培根的时候,烟大了点,它也会发出假警报。
这未必是坏事,至少可以让我们更谨慎,也能让我们审视一下,是不是真的有危险。——进化在通过警觉,来帮助我们做出安全、明智的选择。
没有危险,我们会说「虚惊一场」;真有危险,我们就可以及时脱离险境,逃到更安全的地方……
童年的恐惧,很多都与孩子知识欠缺、生活经验不足有关,孩子知道了「害怕」产生的机制,知道恐惧不一定是坏事,就会安心很多。
此外,我们还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帮孩子赶走恐惧。
❶ 安全感是破除一切恐惧的源头
安全感看不见摸不着,却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走向。
怎么给孩子安全感?
在生命的早期,能否得到「规律」「稳定」的照顾,能帮孩子建立起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信任。由此发展出来的安全感,会影响孩子的一生。
还有,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受到了安全的威胁,比如被伙伴欺负了、受到惊吓了、被误解了等等,你是发挥父母的保护功能,做孩子安全的后盾,还是把他推出去:「别人为什么欺负你,不去欺负别人,还不是你太窝囊,还不是你太坏了!」
需要强调的是:如果一个孩子的生理年龄已经五六岁了,而他的安全感还很不足,会害怕三四岁孩子害怕的东西,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像对待三四岁的孩子那样去对待他。
❷ 以孩子喜欢的方式来聊恐惧
有的孩子说自己不敢上厕所,家长会说:这有什么好怕的,不就是上个厕所吗?(类似的还有:不就是打个雷吗?不就是一只毛毛虫吗?)
这么说,等于一口把孩子的恐惧堵回去。孩子不被理解,可能就会更恐惧。
我们可以用孩子喜欢且容易理解的方式,来谈论他害怕的东西,并表示同情。有你的支持,孩子能更快学会如何把恐惧放在身后。宫崎骏的电影《龙猫》中,两个孩子爸爸的做法就很好。
孩子们对破烂不堪的新家感到不适,心里有些害怕,就跑去问爸爸:我们看到了怪东西,那些黑乎乎的是什么?
爸爸:你们一定是看到「灰尘精灵」了,从亮的地方一下子进到暗的地方,眼睛发昏,灰尘精灵就会跑出来,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,它们就不见啦!
孩子听说新家是「鬼屋」,爸爸回答:爸爸从小的梦想就是住在「鬼屋」哦……
爸爸还教孩子们驱逐内心害怕的方式:大家一起大笑看看,可怕的东西就会跑光光啦。
❸ 不要强迫孩子勇敢
有一种帮助孩子面对恐惧的办法叫:行为接触改善法(behavioral exposure)。
简单说就是,小朋友害怕很多东西,是因为认知不足,对恐惧对象缺乏了解。但回避不能解决问题,一定要通过「接触」,即直面恐惧,来帮孩子学到「这种东西并不危险哦」。
直面恐惧,是不是意味着孩子怕狗就把孩子推到狗跟前,你试试它咬不咬你?
不是!太粗暴只会把孩子推向对立面。
该怎么做呢?
第一步:了解情况,正视恐惧。
比如,从谈论狗开始,让孩子意识到:了解狗,认识它没那么危险,才能慢慢消除恐惧。
你们可以列一个恐惧清单。孩子怕狗,是怕毛茸茸的感觉,还是怕被咬?是怕狗钻来钻去被撞到,还是怕狗舔到你的手?是怕狗叫得太凶,还是……
然后让孩子给这些恐惧打个分。有了这个打分,你就有了逐步让孩子摆脱恐惧的阶梯。
然后,再开始第二步:让孩子面对恐惧(接触)。
可以从让孩子观察狗的照片或录像开始。
进而,带孩子从窗户后面,观察一条狗。
然后,在你的陪伴下,孩子可能会和温顺友好的小狗在一起待上几分钟。
最终,孩子会发现,自己也可以养宠物狗,甚至还可以接触大的、不熟悉的狗。
这种渐进的过程,类似医学上的脱敏,慢慢的,孩子对他恐惧的东西就不那么敏感了。
4. 小 结
恐惧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正常的一部分。
这说明孩子开始了解世界及其运作方式,并试图弄清楚它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了!
随着年龄的增长,孩子害怕的形式也会不断发展、变化。
成年人的作用是与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结,倾听并承认孩子的恐惧,帮助他找回勇气,或者引导他将恐惧转化成警觉,来应对恐惧。
有了时间和经验,孩子慢慢就会发现:
虫子是大自然中很有趣的一部分,虽然有些样子吓人,但大都是无害的。比如,毛毛虫,最终还会变成美丽的蝴蝶。
黑暗帮助我们规律作息,让我们看到美丽的夜空,还有承载着梦想的小星星。
雷雨声势有点吓人,但它不仅能给植物提供水分,还能带来免费的「化肥」……
相信在你的陪伴呵护下,孩子不仅能长出应对恐惧的能力,还能从害怕的背后发现造化之美~